分享成功

四川阆中古城空间形态分析

摘   要

四川古城阆中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选址考虑了“设险防卫”的需要,并以儒家“择中观”为指导;古城的规划思想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街巷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功能与职能分区合理,行政机关被置于城内显要位置,祭祀设施、宗教设施等则被置于城外。

壹 · 研究现状

古城概况

1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自周朝巴国在此建立国都伊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商代城池的遗迹、汉代城郭的旧址犹存。古城仍保持了唐宋时期的传统格局与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阆中是四川现今保存最大的古城,是全国整体保护最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阆中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然而,经过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采、60年代人们对历史人文资源的蓄意破坏、90年代急功近利的大规模古城拆迁,一批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古街道、古民居相继消失,古城区从3.5 km2锐减至1.8 km2

文献史料与研究要点

2

关于阆中的记载,有官方修篡的《阆中县志》《阆中地理志》《古城阆中历史概述》等历史地理文献,亦有杜甫、陆游、李商隐、司马光、苏轼、郑板桥、丰子恺等历代文人墨客赞美阆中地景风貌与亭台楼榭的诗词歌赋和绘画;有散布于阆中古城遗迹内为数众多的历代碑林与石刻,记录着古建筑的始建年代、建造目的、使用功能、营建过程、设计施工者等趣闻典故;亦有近年出版的《阆中古建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阆中天下稀》等人文科普书籍和导游读物。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开发西部资源及对历史文化名城遗产资源进行保护的需要,阆中市出台了《阆中城市总体规划》《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古城民居维修指南》《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然而,对于阆中古城最初是由何人规划设计、如何设计、营建过程如何,史料中均未见详细记述。本研究只能从天津大学戚珩、范为的《古城阆中的风水格局》中,获得从风水学说的角度对阆中城市的地理选址、城中建筑布局进行的分析和阐述。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阆中古城的规划理念与营造过程,以及古城空间格局与建筑的分布特征。

分析方法与步骤

3

本研究首先依据文献对阆中历史上的天文学家、道家、风水人物对城市规划、空间营造的影响的记载,揭示阆中古城的规划理念,进而明确指出各历史阶段城市建设的特点;然后根据城市中不同功能的设施分布状况,分析判断古城空间的职能分区特征

贰 · 古城的空间构成与分析

古城阆中的建城史可大致划分为3个大规模的营建时期。公元前317年秦在阆中设县筑“张仪城”为古城形成的第一个时期公元201年东汉在阆中置郡,随后唐代再次扩建衙宇营建阆中这是古城大规模建设的第二个时期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古城得到了大规模的修葺扩建,保持了汉唐格局,增其旧制,辟其规模,这是古城大规模营建的第三个时期(图1)。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各时期阆中的规划、营建特点进行分析。

图1

①城市选址: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阆中,“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引宋白:“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取以名之。”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脉延至阆中北面,剑门山脉伸于阆中的东、南、西三面,于嘉陵江中游交汇处。阆水全长88km,从西向南再向东形成一个“U”形,东西对称,绕城而过。公元前361年,阆中地区首次被选定为巴子国都城的城址,首先是因为“战国后期,楚师伐巴,国都屡迁,至阆中,才稳住战局”。都城以北面的蟠龙山和东、南、西三面环绕的嘉陵江为第一道防线(天然防线),城墙为第二道防线(人工防线),这体现了古代城市“设险防卫”的建城原则;其次,商代出现了“中央”的概念,《荀子·大略篇》中:“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儒家思想的“择中观”也是选址于阆中的主要原因

②城市格局:风水”二字始见于晋代,其理论盛行于唐代。唐武德及贞观年间,高祖李渊的公子鲁王李灵夔和腾王李元婴先后被分封阆州,二王“仿长安”,并以天文学家、大风水家袁天纲和李淳风的风水理论为指导,造宫苑,建五城十二楼,誉之“阆苑”。《阆中县志》提到:“古人营建执法,……前朝后市,左宗庙,右社稷。都城然,郡国何独不然。阆之为治,蟠龙(山)障其后,锦屏(山)列其前。锦屏(山)适当江水停蓄处,城之正南亦适当江水弯环处……”由此可知,阆中城坐北朝南,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布局形式

③街巷布局与街区特征:在城市中心建有“中天楼”,城内街巷皆以中天楼为核心,以东西、南北“十”字形交叉的大街为主干,沿东西方向展开,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街道南北长而宽,东西短而窄。大街直,小巷曲,大小相连,路路皆通。依照风水格局,东西、南北取向的街巷多与远山(蟠龙、伞盖、玉台) 朝对,而南向主街则以锦屏山为对景(图2)。

图2

明、清年间对古城的修葺和扩建保持了汉唐格局。水运的畅通促进了商贸的往来、文化的交流、宗教的传播,使城内街巷逐渐组成了不同特色的区域:华光楼商贸区(包括上华街、下华街、大东街、下新街、上新街、县学坝街、管星街)、科举文化区(包括学道街、北街的清贡院、北街的县文庙、田家巷、武庙街、状元街)、古民居文化区(包括米粮市街、白花庵街、笔向街、屏江街)、回族居住街区(包括礼拜寺街、南街、西街、双栅子街)等。

叁 · 公共设施的分布

自东汉以来,阆中一直是郡、道、州、府的治所,衙署林立,商贾云集,会馆众多,寺塔遍布。建筑的选址、风格与功能奠定了城市空间景观的独特格局。

①行政设施:中国的古代城市大到都城,小至县镇,无不将官厅衙署设置在城市的中心。唐宋以来,历代刺史署、川北道署、保宁府署、知府衙门等行政机关,火药局等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投资兴建的相国祠、恒侯庙、文庙、武庙等均遍布于城中显要位置。

②祭祀设施: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主要体现在对事物的规律性变化进行观察、总结,以及对事物的祭祀、崇拜上。西汉的阆中人、天文学家落下闳与司马迁共同制定了我国历史上记载完备的第一部历法—《太初历》创建了《浑天说》创制了浑天仪,被后世尊为“浑仪之宗”。汉代的天文学家任文公和任文孙父子在阆中观测记录了公元前15年与公元元年的两次日食是我国最早的天体活动记录

阆中城外北山上筑有观星台。阆中城外设有风、云、雷、雨、山川坛,用于祈求风调雨顺;设有先农、先蚕、社稷坛,用于祈求五谷丰登;还设有火神、水神、龙王、药王庙,用于祈求安全健康。

③宗教设施:阆中的交通便利,山水地景独特,颇受宗教人物的青睐。在阆中城外南方的锦屏山上,东汉道教始祖张道灵曾在云台观修道;东晋道教大师葛洪在天回观炼丹;唐朝吕洞宾因在此修仙而留有吕祖殿、吕仙洞等。这说明阆中曾是道教圣地。阆中的佛教建筑中,有堪称巴蜀最大的唐代开元寺、摩岩石窟及10m高的大石佛的古建筑群,以及元代永安寺等。其中,滕王亭下的唐代石材舍利佛塔,迄今国内罕见(图3)。清初穆罕默德第29代谪孙华哲·阿卜董喇希在阆中传教,死后葬于阆中巴巴寺。享有“东方麦加城”之称的巴巴寺,每年都有来自西北五省的上千名伊斯兰教民前来朝拜。英、法等外国传教士在城东修建了西南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福音堂。

图3

④其它人文设施:历代文人墨客被阆中的风物所吸引,都曾来此旅居观光,留下了许多珍贵墨宝和不朽诗篇。历史上,自隋唐以后开科举取仕,阆中人才辈出,如唐代尹枢、尹极兄弟状元,北宋陈尧咨、陈尧叟、陈尧佐三兄弟考上同朝二状元一进士,此外还有115名进士、400多位举人。阆中城外东南方山上的状元洞、文笔塔,黄华山上的奎星楼,城外东北方的文昌宫、锦屏书院,城内的文庙、将相堂、状元坊、学宫、考棚,以及全国仅存两处的川北道贡院,都充分体现了“注重教育、文人取仕、崇尚文治”的儒家思想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考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①阆中作为古代都城的基址,首先是基于战乱时期“设险防卫”的安全需要;其次是以儒家思想的“择中观”为指导,选址建城。

汉唐的风水学说丰富了阆中城的规划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城市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空间的构建。

城内街巷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明清传承了汉唐格局,使城内形成了不同特色与功能的街区

④官厅衙署等行政机关被置于城内的显要位置;祭祀设施、人文设施被置于城外。这体现了合理的城市功能与职能的区分。从1985年起,阆中县政府提出“跳出古城,开辟新城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思路,是科学的、合理的、具有远见的决策,从根本上为历史古城的保护提供了运作空间。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如何本着地域、文化、历史的特色,在保护的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保护模式,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支持楼主

0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610 回复 0
举报
全部评论
  • 默认
  • 最新
  • 楼主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阆中圈
  • 2024.7.27.周六.(视频号252)【阆中.浪漫的嘉陵江夜游】(手机影画) 请点开链连观看: http://t.cn/A68MAm4K ​​​

    阳坝冰山

    0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天天都在发红包的APP

免费下载大阆中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